11 Jun 2010

2010.06.11 Friday night

今天晚上老師上了一堂課:近代的中國畫家

這只是一個主題 但應該是說藉由這幾位畫家的畫作

來闡述一些老師的想法、看法



其中所提到的有齊白石、黃賓虹(1) (2)、潘天壽(1)(2)、吳昌碩和他的老師任頤(任伯年)

民國初年的畫家 希望國畫能夠求新 從西畫中尋得出路

但是老師覺得 這幾位當中 只有黃賓虹的畫中可以看出他漸漸的看見一條道路

雖然他的畫大多黑漆漆的 但那是他一覺得不對再再修正的結果

每加上一筆 又覺得不對 又再繼續

不像齊白石所推的簡筆、抒情畫法 甚至潘天壽的畫已流於形式 對自然的體驗已經沒了

對於前人所作的國畫 長久一來累積的那種華麗渾厚的氣魄

那些從自然中體悟出的精神 沒有了承接

而吳昌碩則是50歲才開始學畫 再之前他是寫書法的 清末時還做過小官 卻也無法養家活口

他的老師任伯年還畫過他穿著官服的樣貌 頗有消遣之意 (酸寒尉圖)

但他的老師只是光有技術 只像是工筆畫

反而吳昌碩承接了書法的精神 靠著他的智慧延續到作畫上面




雖然他們都想在國畫上求新求變 但是卻一不小心流於形式上的轉變

就老師的講法 只有黃賓虹比較能夠看出問題 進而針對問題鑽研
(我以為這裡應該是指"空間"這個問題)

老師好幾次提到 他不是學國畫的 他也只能分析所看到的所知道的

但他認為其實國畫與西畫的本質應是相通 沒有甚麼差別

但國畫本身的材料限制 是很難突破的

油畫可以附蓋、炭筆可以抹去 但是宣紙與筆墨卻是無法修改

也所以才看到黃賓虹一筆又一筆的往畫上加



*******************************************************************************

中間總是額外提到了一些觀念,而以下只是我有"聽到"而且有記下的
1. 藝術的真、假、好、壞、深、淺能在大學四年學習如何分辨 已經很好了
2. 轉知(知識)為智(智慧)、學即是覺(覺悟)
3. 學習的重點是態度 應該保持一顆真誠的心
4. 求知識為了智慧 而不是為了商業、法律、科技的知識
5. 不求表面的東西 求到真的學問 才有真的人生


我認為老師上課中所傳授的是他對藝術、繪畫的熱愛及智慧
更是他對人生的看法和體悟
從他的話語、文字和畫中 看到的是他對生命的體現
每一次上課 老師希望將自己習得的精華灌注在學生身上
希望學生能透過他的眼睛 撫著他思索過的道路 去體會他所體會的
一句句廣泛的概念(意念) 是智慧的濃縮

我能聽得懂多少? 又自以為聽得懂多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